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惠忠武周 683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
唐僧。
润州上元人俗姓王
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
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
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
神龙初生。
二十有三年矣。
遂以童子。
试经获度。
仍配居庄严寺
志节。
为时辈所推重。
寻游方。
威禅师牛头山有契悟。
因悉以山门委之。
使踵住持事。
由是益精励。
行头陀山泽中。
一衲一铛。
晏坐绳床。
终日夕。
开元二十七年
县令长孙遂。
造山验视。
至山半。
虎当道跑哮。
莫能前。
闻之遽迎遂。
且使虎去。
天宝初
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
起仆易挠。
寺为一新。
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
感二神人。
为定基址。
适其地有古树。
而鹊巢其上。
不忍伐。
后鹊竟他巢。
若有知者。
异哉。
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
集众布萨。
晚命侍者
治浴剃发。
如无恙时。
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
翌旦坐逝。
春秋八十七。
当忠之在山也。
有悬铛树挂衣
未寂之前一年。
藤树皆萎。
其年九月
说法高座。
水忽迸流四绕。
风雨震荡。
白虹贯东南。
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
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
其馀行迹语句。
载传灯录。
释惠忠
俗姓王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
忽遇异僧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
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
牛头山威禅师
袭达磨踪得佛法印。
遂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顿悟上乘。
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
乃命入室付法传灯。
并委山门之事。
遂出廛聚。
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
常头陀山泽。
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
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复绳。
床晏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非一。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
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
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
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
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和州延祚僧徒
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
鸟兽哀鸣林壑岩间。
哭声数日方止。
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
遣使赠赙。
并令上刘君备仪送归山。
于时炎蒸。
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
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
又有群鹤徘徊舆上。
送至山门。
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
获舍利不可胜计。
圆细如珠光彩莹彻。
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
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
凡百千人。
皆得舍利。
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
圣力潜通光腾千古。
门人起木塔。
春秋八十七矣。
身逾七尺。
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
拔。
色如金聚。
含光玉润若梵僧。
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
曾居兰若幽栖竹深邃。
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
孙遂初脱略异闻。
躬造山询验。
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
遂乃惊怖莫知所为。
闻出林晓喻。
虎因寝声伏于林中。
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
又向吴郡具戒院中。
凌霄盛夏萎悴。
人拟伐之。
威大师曰。
勿剪惠忠还日其更生。
人不之信。
还其重茂矣。
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
夜有张盗来窃之。
虎乃吼唤逐之。
盗弃负器而逃。
其类夥多良难骤述。
著见性序及行路难。
精旨妙密盛行干世。
又邺中释圆寂
氏族生地俱不可寻。
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
道契相符莫测涯岸。
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
已一百有奇年矣。
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
亦号无生和尚焉
释惠忠
俗姓王氏
润州上元人也。
初在母孕忽遇异僧。
谓曰。
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
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
禀性敦厚。
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
神龙元年也。
遂配庄严寺
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
乃曰。
山主来矣。
因为说法。
夙夜精勤。
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
每用一铛众味同煮。
用毕悬于树杪。
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
衣不易时寒暑一纳。
积四十年。
遂彰灵应
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
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始出止庄严。
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
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
遂于殿东拟创法堂。
先有古木鹊巢其顶。
工人将欲伐之。
曰且止。
待鹊移去始当伐之。
因至树祝曰。
此地造堂当速移去。
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
道俗观者莫不叹异。
又立基未定。
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
因乃定焉。
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
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挂衣
是岁盛夏忽然枯悴。
灵芝且不复生。
至九月演法高座。
无故水出绕座而转。
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
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
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
十六朝怡然坐化。
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
山中鸟兽哀鸣林壑。
岩间哭声数日方止。
春秋八十有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岳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桑泉人
玄宗开元中进士
天宝中,官监察御史
后官至户部员外郎
工诗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太原(今属山西)河东桑泉(今山西临猗)人。
开元时进士及第
天宝九、十载(750、751),任监察御史,曾奉命与御史大夫王鉷等同至太白山宝山洞,得玉石函《上清护国经》、宝卷、纪箓等,献之。
后转户部员外郎
事迹散见《旧唐书·礼仪志四》、《唐诗纪事》卷一五。
岳灵善诗文。
全唐诗》存诗1首。
岳灵
开元中进士
天宝中累官监察御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智首隋末唐初 567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
祖籍安定,后徙漳滨。
俗姓皇甫
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
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
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弘福寺长安智首为上座。
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安定皇甫氏
晋玄晏先生裔孙也。
后徙漳滨。
因世居之。
初依相之云门寺稠公上足智旻禅师出家。
以为戒诚定慧之本。
方童稚。
使先服习。
既而其母亦于官寺薙落。
名法施
八敬五仪。
尼众推重。
虽割爱。
尚尔钟情。
欲其夙与法流。
盛沾道味。
乃启于
授以具足。
周访师表。
寔难其人。
如是三载。
始遂素心。
时则年二十有二矣。
虽尝冥感所證。
终未易知。
又祈祷于古佛塔前。
佛现摩顶。
而后益信不疑。
自尔教成行备。
会贯部文道洪之席。
同侣七百。
锋颖如林。
至于研辞覈义。
亢厥宗猷
无与让。
故未至立年。
频升高座。
灵裕法师
释门之雄伯也。
提携缁属。
亲预末筵。
学者荣之。
隋兴文皇为文穆后造大禅定道场于京师
以荐冥福。
诏起师等。
侍入关。
止禅定。
每敷弘之暇。
考定三藏众经辞指。
五部区分钞三十一卷。
况秦中专奉僧祇。
洪遵律师
创开四分。
兹则标宗控会。
涣然大通
负笈之宾。
日填堂宇。
亦赞相。
以成其美。
大业初
诏住大禅定道场。
俄而抽撤馀资。
双塔于云门故墟。
以表出家受戒之地。
贞观初
天竺藏主翻译事。
诏證律义。
八年诏充弘福寺上座。
高宗东宫
皇后穆氏薨背。
故建兹寺。
以慰圣善之思。
尤欲致
以严其纪纲云。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以宿疾加剧而卒。
寿六十九。
讣闻。
皇上哀悼。
诏丧事所须。
有司周备。
仍赐葬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皆受戒弟子。
共勒碑以播芳烈。
许敬宗撰文
终始开讲。
仅百遍。
抑固其勤于弘演如此。
释智首
姓皇甫氏
其源即安定玄晏先生之后也。
家世丘园素居物表。
随官流寓徙宅漳滨。
而幼抱贞亮夙标雄杰。
髫年离俗驰誉乡邦。
初投相州云门寺智旻而出家焉。
旻亦禅府龙骧心学翘望。
即稠公之神足也。
岁居学稚且略禁科。
权示五门拥其三业。
而神慧所指不慕下流。
览属遗教戒为师本。
定慧众善自此而繁。
义理相符敢违先诰。
所以每值律徒潜声咨问。
随闻弘范如说修行。
由是五众分騼。
莫不就而请谒。
俄而母氏辞世。
复入道门。
名为法施
住于官寺。
深修八敬遵重五仪。
志欲预有。
制门誓愿奉而承则。
然尼众在道。
染附情深戒约是投。
率多轻毁。
而施割爱从道履正栖心。
威服尼流声高魏土。
自玄化东被未有斯踪。
膝下相亲素钟华望
施欲早服道味濡沫戒宗。
乃启旻授其具足。
而未之许也。
便内惟正检外讯侪章。
恭附遵修缉谐伦伍。
旻察其仪轨默而识之。
知其风骨坚深乃许其受戒。
以缘成之法事假明贤
恐薄坠行门便有沦道器。
周访郑卫盛德胜人
不累年期必邀登讣。
时过三载方遂素怀。
二十有二方禀大戒。
虽从师授而得否未知。
乃于古佛塔前请祈显證。
蒙降佛摩顶身心安泰
方知感戒有实。
自尔旦夕咨访挺出恒标。
虽教所未闻。
而行仪先备。
及寻律部多会其文。
明若夙知更陶神府。
其有事义乖滞者。
皆汰浍相融冥逾合契。
后听道洪律席。
同侣七百锋颖如林。
至于寻文比义。
自言迥拔。
及玄思励勇通冠群宗。
刚正严明风飙遗绪者。
莫尚于矣。
故未至立年频开律府。
懿德敏行咸共器之。
灵裕法师道振雄伯范超伦等。
亲管缁属预在下筵。
时共美之重增荣观。
会隋高造寺远召禅宗。
将欲广振律诠流晖帝壤。
若不附定通戒。
行学无归。
遂随师入关止于禅定。
解既冥通声光三辅。
初达天邑具览篇章便更博观。
新解润以前闻。
有识悟其玄规。
更开讲肆既副本愿。
登即然之。
每日处众敷弘。
馀时却扫寻阅。
于是三藏众经四年考定。
其有词旨与律相关者。
并对疏条会其前失。
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
传度归戒多迷体相。
五部混而未分。
二见纷其交杂。
海内受戒。
并诵法正之文。
至于行护。
随相多委师资相袭。
缓急任其去取。
轻重互而裁断。
乃衔慨披栝往往发蒙。
商略古今具陈人世。
五部区分钞二十一卷。
所谓高墉崇映天网遐张。
再敞殊文统疏异术。
群律见翻四百馀卷因循讲解。
由来一乱。
今并括其同异。
定其废立。
本疏云师所撰。
今缵两倍过之。
故得诸部方驾于唐衢
七众周睇于贞观者。
首之力矣。
关中专尚素奉僧祇。
洪遵律师创开四分。
而兼经通诲。
道俗奔随。
至于传文律仪盖蔑如也。
乃播此幽求便即对开两设。
沈文伏义
亘通古而未弘。
硕难巨疑。
抑众师之不解。
皆标宗控会。
释然大观。
是由理思淹融。
故能统详决矣。
使夫持律之宾日填堂宇。
亦亲于法座命众师之。
相成之道不忘。
弘赞之功靡替。
遂得知归秦土。
莫不宗猷法镜
始于随文末纪。
终于大渐之前。
三十馀载独步京辇无敢抗衡敷演所被成匠非一所以见迹行徒知名唐世者。
皆是首之汲引。
寔由匡弼之功。
而复每升法宇规诫学徒。
微涉滥非者为停讲坐。
或有堕学者皆召而诲喻。
闻者垂泣无不惩革。
大业之始。
又追住大禅定道场。
今所谓大总持寺是也。
供事转厚弥所遗削。
顾以道穆帝里化移关表旧土凋丧流神靡依。
乃抽撤什物百有馀段。
相州云门故墟。
今名光严山寺。
于出家受戒二所双建两塔。
蓥以珠宝饰以丹青。
为列代之仪表。
亦行学之资据。
各铭景行树于塔右。
贞观元年
天竺三藏大赍梵本拟译唐文。
乃诏所司搜扬英达。
佥议所及遂处翻传。
其有涉律宗。
皆咨而取正。
至于八年
上以圣善早丧远感难陈虽化满天下而罔极之情未展。
奉为太穆皇后
宫城之西造弘福寺
广延德望咸萃其中。
恐侥倖时誉妄登位席。
道素严正不滥邀延。
百辟上闻。
召为弘福上座即总纲任采擢僧伦
其有预在徵迎。
莫不咨而趣舍。
使夫众侣云会等嗅如不肃成规流芳不绝。
自爰初开讲誓穷百遍。
必得果心夕死可矣。
始于漳表终至渭滨
随方陶诱恰穷本愿。
庆本所念未几而终。
详诸物议可为知命以贞观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宿疹再加。
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九。
皇上哀悼。
下敕令百司供给。
丧事所须周备。
自隋至唐。
僧无国葬。
创开摸揩。
时共重之。
仆射房玄龄
詹事杜正伦
并诸公卿。
并亲尽哀诉崇戒范也。
至二十九日
装办方具。
时惟炎夏而尸不腐臭。
众共嗟之。
斯持戒力也。
诸寺门学竞引素幢充诸街巷。
官给地十亩于京城西郊之龙首原。
县夫三百筑土坟之。
种柏千株于今茂矣。
义门学共立高碑。
勒于弘福寺门。
许敬宗为文。
律师弘化终始有闻。
博见之举通古罕例。
自讲士交竞救习昔传。
雠勘群宗多乖名实。
非夫积因往世。
故得情启天乘。
数百年来收宗始定。
兼勤于听说重于行事。
随务造仪皆施箴艾。
每于晦望说戒先具法物。
花香交饰蓥发堂中。
预在听徒合掌跪坐一众兢竦。
终于前事说欲陈净偏所诫期。
每讲出罪濯诸沈累。
故持律之士多往参焉。
自终世后此事便绝。
余尝处末座向经十载具观盛化。
不觉谓之。
生常初未之钦遇也。
乃发愤关表具觌异徒。
溢目者希将还京辅。
忽承即世行相自崩。
返望当时有逾天岸。
呜呼可悲之深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义褒初唐 ? — 6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1后 【介绍】: 唐僧。
常州晋陵人
俗姓薛
少出家,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
后周流吴越三十余年,终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
显庆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
后住洛阳净土寺
卒年五十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俗姓薛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少时出家。
初于苏州从师习大品《华严》。
后周流吴越30余年,终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高宗时,奉敕至长安大慈恩寺,助玄奘译经
显庆年间,多次奉诏至内殿与道士辩论。
后住洛阳净土寺
高宗龙朔元年(661)后病卒,卒年51岁。
续高僧传》卷一八有传。
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收录义褒道士嘲谑诗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其诗。
全唐诗续补遗
义褒俗姓薛常州晋陵人
初住苏州明法师所,又往婺州缙云旷法师所,次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显庆三年长安,参预佛道论辩。
后住京师慈恩寺
龙朔元年后卒,年五十一。
诗三首。
(《全唐诗》无义褒诗,传参《续高僧传》卷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常州晋陵薛氏。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
禀华严大品。
明即兴皇朗公嗣也。
旷法师缙云山永安寺
辞往从之。
旷当陈朝盛集。
已称宿匠。
故其三经四论。
江表推让。
竭诚探讨。
且三十馀年。
后徙金华法幢寺
弘道摩怠。
慈恩寺玄奘法师
申请后聘。
有司以其名闻。
诏入京师
师每兴谈论。
叹其该博。
而诋斥晚生。
以为耽迷名体。
莫知玄照
于是就慈恩顿开十遍。
然后门位诸公。
信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之不诬也。
且谓论固释经。
经难论易。
悼流俗之相反。
故在座。
朝唱圣经。
明贤论。
显庆三年冬
既雩无雪。
内设道场祈祷。
东明道士李荣论义。
荣先立本际义。
问曰。
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
互得。
问如是则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耶。
答亦通。
又问。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以通。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问。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不能报。
因谑曰。
汝既唤我作先生
汝便是我弟子。
曰。
刍荛嘲谑。
尘黩天听。
然虽无言不詶。
顾礼何如。
我佛弟子。
由来师佛。
汝称先生
则先天地生。
其师道祖
尚有何说。
忸怩下座。
立义。
即立大智度义。
李徒妄加难诘。
摧若拉朽。
天子欣然。
既而诸寺交请。
开法华净名。
中百经论。
莫不允诺。
龙朔元年
随驾上东都。
频入宫禁论义。
每于净土阐扬。
久之遘疾。
卒于净土。
寿五十一。
诏送柩反金华旧住。
释义褒
姓薛
常州晋陵人
盖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
天体高远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游谈在务。
周流会计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明法师禀学华严大品。
其即有陈兴皇朗公之后嗣也。
专经强对。
亦当时之僧杰矣。
优柔教义。
屡启请之谈。
将事通览。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旷在陈朝。
兴皇盛集。
时当法选亟动神几。
法主既崩遍流视听。
长干禅众栖霞布公
并具式瞻亲沾馀令。
所以四经三论江表高推
敬竭义筵纵思披择。
诸方后锐将事别轮。
旷亦劝行传灯礼。
乃从之。
传经述论三十馀年。
光问五湖驰名三辅。
每以大乘至教元出渭阴。
中原播荡乃兴扬越嗟乎淳味不无流靡。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终日坐忘会。
慈恩申请搜扬髦彦。
京邑承风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符昔愿。
即而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盛处权衡。
当阳弘演
承思远问用写繁芜。
亦既至止共许幽致。
乃诘大乘经论。
无所不通。
唐朝后学多尚名体。
耽迷成性胶柱守株。
如何解网以开玄照
请所学宗顿讲十遍。
勒诸门位并往归依。
时在慈恩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药病齐亡。
乃有负气盱衡傲然乱举。
为提纫解玦疏刷神㦗。
责以三开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统略悟迷。
经难论易。
悼时俗之反昏。
论释深经。
诲今闻之异昔。
所以每日在座前唱圣经。
半讲已后方明贤论。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竦拔之神奇。
伏其辩给之铦利。
宰辅冠盖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
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邪。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并曰。
若使道将本际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
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并若道法于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不能报。
浪嘲云。
既唤我为先生
汝便成我弟子。
曰。
对圣言论申明邪正用简帝心。
刍荛嘲谑尘黩天听。
虽然无言不酬。
聊以相答。
我为佛之弟子。
由以事佛为师。
汝既称为先生
即应先道而生。
汝则。
斯为道祖
于时忸怩无对。
便下座。
又令竖义。
便立大智度义李徒虽难随言即遣。
于时天子欣然内宫嗟赏。
李荣不胜其愤曰。
如此解义。
何须远从吴来。
答曰。
三吴之地本出英贤。
横目狗身旧无人物。
尔后诸寺连讲。
多以法华净名中百经论等以开时俗。
龙朔元年驾往东都。
别召追往。
频入宫禁。
义论横驰。
乃于净土讲解经论。
七众载驱群公毕至。
英声逾盛。
不久遘疾卒于净土。
春秋五十有一。
道俗悲凉恨法门之早掩。
皇上悼伤久之。
遂敕送柩。
金华山旧寺。
赙赠之荣光闻远近。
姓薛
常州晋陵人
齐相孟尝君之后。
吴名臣综莹之胤也天体高远。
履性明朗。
出家已后。
游谈在务。
周流会稽统御法筵。
初从苏州永定寺
明法师
禀学华严大品。
辞往缙云山婺州永安寺旷法师所。
传经述论。
三十馀年。
驰名三辅。
后住东阳金华法幢寺
弘道不倦。
京邑承风。
以事闻奏。
下敕徵延。
便即入朝。
翻经三藏玄奘法师
时在慈恩。
创开宏旨。
有空双遣。
药病齐亡。
乃负气盰衡。
傲然乱举。
为提纽解决。
疏刷神襟。
责以三关。
徵研五句。
详括文义。
统略悟迷。
于时英彦皆预席端。
叹其疏拔之神奇。
伏其辨洽之铦利。
宰辅冠盖。
倾仰德音。
留连言晤。
写送无绝。
显庆三年冬
雩祈雪候。
内设福场。
敕召入宫。
令与东明道士论义。
道士李荣立本际义。
问曰。
既义标本际。
为道本于际。
为际本于道耶。
答曰互得。
又问。
道本于际。
际为道本。
亦可际本于道。
道为际原。
答亦通。
又曰。
若使道将本际。
互得相反。
亦可自然与道互得相法。
答曰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又曰。
若道法自然。
自然不法道。
亦可道本于本际。
本际不本道。
既被难。
不能报。
便下座。
天子欣然。
内宫嗟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